查看原文
其他

王建梁 刘天雨 | 三螺旋理论视角下新加坡人工智能教育战略研究

王建梁,刘天雨 比较教育学报
2024-09-04

作 者 简 介

王建梁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刘天雨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

摘   要

为应对工业4.0时代,全球主要国家纷纷实施人工智能教育。在人工智能教育战略实施过程中,新加坡政府、学校和产业协作互动,最终形成三螺旋人工智能教育生态系统。在新加坡人工智能教育战略三螺旋模型中,政府通过战略指引和资金支持营造良好环境、学校以人工智能课程和研究为核心促进人才培养、产业提供实践平台和驱动力提升人才质量。同时,政府、学校和产业三者之间协作互动,如政府与学校协同以丰富学生实践和经验、学校与产业协同以帮助学生理论联系实践、政府与产业协同以提供在职人士技能培训,三大主体资源互补,共同作用于人工智能教育战略实施的全过程。新加坡人工智能教育战略对我国具有一定的启示:加强顶层设计,推动多主体协作的开展;构建协同机制,提高多主体协作的稳定性以及建立评价机制,增强多主体协作的长效性。

关键词:人工智能教育;三螺旋理论;协同育人;新加坡


一、问题提出

以人工智能为主要特征的工业4.0革命已然开启,并引起社会各个方面的深刻变革。在此背景之下,人工智能的重要性逐渐被世界各国所认可,成为各国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领域。世界各国或组织纷纷开始大力推动人工智能战略的实施,尤其将人工智能教育置于关键位置。目前关于人工智能教育战略的研究成果主要分为以下几大部分:一是聚焦人工智能教育的教学实施。有学者强调人工智能教育应采用建构主义教学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并注重伦理道德因素。也有学者建议通过人工智能概念、人工智能应用和人工智能伦理三个维度来培养学生的人工智能素养。周志华认为人工智能人才需要具备坚实的数学基础、扎实的程序功底以及全面的专业知识。为创办一流大学的人工智能教育,学校需要依据其自身特点构建全新的课程体系。二是针对人工智能教育现状进行思考。邓文勇等学者认为人工智能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创建一种多元主体合作的模式,以发挥协同效应,弥补单个主体的功能缺陷。周亚建等学者针对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现状,指出课程标准不统一、师资力量薄弱以及教育方式不恰当等方面的问题。三是进行人工智能教育战略的国别比较。如美国坚持科技和人文教育并重,通过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以及对人文学科的重视,使学生硬技能和软实力都得到发展;欧盟依托各种项目和计划支持各级各类教育的数字化转型,以培养人工智能专业人才。韩国在K-12学校引入人工智能课程,通过在不同学段设置与学生认知水平相适应的教学内容来提升学生的人工智能素养。

作为全球最先进经济体之一的新加坡积极采取一系列行动,如提出建立“智慧国家”(Smart Nation)的愿景、推出“国家人工智能战略”(National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Strategy)以及开展“人工智能新加坡”(AI Singapore)系列项目等,成为全球范围内最为积极主动参与人工智能战略的国家之一。这一系列举措不仅为新加坡人工智能发展提供了较为全面的科学指南和行动规划,同时也确立了人工智能教育战略。人工智能教育战略实施过程中新加坡政府、学校和产业协作互助并相互促进,在培养人工智能人才方面发挥了关键性作用。2021年底,软营公司(Salesforce)公布了“亚太区人工智能准备程度指数”(Asia Pacific AI Readiness Index),新加坡以65.7分排名第一。本研究拟从三螺旋理论视角出发,分析新加坡人工智能教育战略的实施过程,以期为我国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二、三螺旋理论与新加坡人工智能教育战略三螺旋模型

三螺旋理论是用以描述三大主体之间合作关系的重要理论。在新加坡人工智能教育战略的实施过程中,政府、产业和学校这三大主体协作互动,共同助力于人工智能人才的培养,三螺旋理论为分析当前新加坡人工智能教育发展策略提供了有效依据。

(一)三螺旋理论及其使用

三螺旋结构原本属于生物学领域概念,用以描述基因、组织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受此概念启发,美国社会学家亨利·埃茨科威兹(Henry Etzkowitz)和荷兰学者罗伊特·雷德斯多夫(Loet Leydesdorff)于1995年提出三螺旋理论,并将其引入社科领域,用以描述大学、产业和政府三大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在三螺旋理论模型中,存在大学、产业和政府这三大主体,三者既各自发挥着独特功能,同时又相互协作,在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同时支持另外两个主体职能的实现。如政府发布国家发展规划,指导产业制定战略,引导高校开展技术创新和研发活动;产业提供现实培训项目和实践平台,帮助学生应用所学理论,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其在解决现实问题的同时获得经验和成长;学校为产业培养并输送专业人才,帮助提升产业竞争力等。三螺旋理论的核心在于其多主体参与和协作特征,三大主体之间形成交叉影响。当某一发展战略或培养机制等涉及多元主体参与,且各大主体之间构建起协作互助、相互作用的新型关系时,可基于三螺旋理论视角对其加以深入探析。在分析过程中不仅要明确相互协作的主体所在,同时应对三大主体之间协作互动的过程和机制加以明晰,了解每个主体如何对其他两个主体发挥作用。三螺旋理论虽然指出存在三种不同的主体结构,但更多的是对这三者的合作关系加以特别强调,其价值在于将处于不同领域且拥有不同职能的政府、产业和大学在某一方面统一起来,打破传统边界,转而形成合力,在三者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中有效推动最终目标的实现。

(二)新加坡人工智能教育战略的三螺旋模型

从新加坡有关政策文件和实践策略来看,在人工智能教育战略实施过程中,新加坡政府、学校和产业三者各司其职、协作互助,不仅发挥自身作用,同时也表现出其他主体的功能。如产业积极参与人工智能人才的培养活动,承担着实践教学任务;学校鼓励学生参与企业项目,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人工智能解决方案等。这三大主体之间所形成的新型关系与三螺旋理论中主体之间的协同关系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可基于三螺旋理论视角来分析新加坡人工智能教育战略,并构建新加坡人工智能教育战略的三螺旋模型。

以实施人工智能教育战略和培养人工智能人才为共同目标,政府、学校和产业三类主体凝聚在一起长期协作,进行资源共享与信息沟通,三者之间壁垒得以消除,最终形成包含政府、学校和产业在内的三螺旋人工智能教育生态系统(见图1)。其中政府承担宏观调控者的职能,对学校和产业的行为进行引导和调整,营造和谐的合作氛围;学校开设人工智能课程,是学生理论学习的主要场所,也担负着为企业输送人才、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职责;产业界基于其基础设施优势,可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机会。

图1 新加坡人工智能教育战略的三螺旋模型

以往三螺旋理论模型的主体之一主要是大学,聚焦于研究大学的职能定位和角色担当,然而实际上在新加坡人工智能教育战略实施过程中,从中小学到大学都与政府和产业存在着一定的互动协作关系。因此,本研究将三螺旋理论视角中的主体扩大至学校,主要包含学前教育机构、中小学以及大学等。基于三螺旋理论视角分析新加坡人工智能教育战略,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新加坡学校、政府和产业三者之间的关系,同时更好地认识新加坡推动实施人工智能教育战略的具体策略,从而有效分析其相关经验和做法,以期为我国人工智能教育战略的实施提供参考和启示。


三、新加坡人工智能教育战略的三螺旋主体职能分析

在新加坡人工智能教育战略的三螺旋结构中,政府、学校和产业三大主体基于自身职能定位,积极发挥各自的独特作用。

(一)政府职能:通过战略指引和资金支持营造良好环境

在人工智能教育战略实施过程中,新加坡政府主要在提供战略指引、资金支持以及营造良性发展环境等方面发挥作用。首先,政府出台国家战略规划,指引人工智能教育发展方向。新加坡计划到2030年成为开发和部署人工智能解决方案的全球领导者。为此,政府积极规划与部署,先后出台各种倡议和项目。如2014年“智慧国家”倡议正式颁布,希冀利用数字化来塑造政府、经济和社会,其中关键推动因素之一是向学龄前儿童至成年人等群体介绍并教授计算机以及编程技能;2017年,政府发起新加坡人工智能项目,提出人工智能教育方案,旨在巩固国家在人工智能方面的深厚能力,培养本地人才;2019年新加坡发布国家人工智能战略,提出要弥补人工智能岗位人才数量和质量的不足,为新加坡人提供针对高质量工作岗位的培训,为所有人普及基础的计算机技能和思维知识。其次,提供资金支持。2015年新加坡信息通信发展局(Infocomm Development Authority,IDA)启动150万新元项目,为学龄前儿童推出科技玩具,旨在引导儿童通过使用科技玩具来发展逻辑思维等能力;2019年新加坡国家研究基金会(National Research Foundation,NRF)提出在五年内投资1.5亿美元用于人工智能发展战略;此外,新加坡政府还设立智能国家奖学金(Smart Nation Scholarship)计划,通过资助为具有人工智能基本素养的人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以培养人工智能技术人才和领导者。最后,营造良性发展环境。政府致力于人工智能治理,帮助人们以公平和合乎道德的方式学习并使用人工智能。2019年,新加坡发布第一版《人工智能模型治理框架》(Model AI Governance Framework),就部署人工智能解决方案时的关键伦理和治理问题提供指导,并于2020年1月发布最新版本,以助力国家人工智能战略的实施。同时新加坡还积极参与人工智能治理的全球平台,如全球人工智能伙伴关系(Global Partnership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GPAI)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专家组,以交流观点并参与建立人工智能的全球规范。

(二)学校职能:以课程和研究为核心促进人才培养

学校的基本职能是培育人才,致力于为学生提供全面系统的教育服务,也是培养人工智能人才的主阵地。在新加坡人工智能教育战略中,从学前教育机构到大学都是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主要参与者。一方面,学校构建了较为完善的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在学前教育阶段,幼儿学校通过提供科技玩具的方式让孩子较早接触到人工智能相关知识。在基础教育阶段,学校以基础课程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的人工智能基本素养,其中面向小学生推出AI4K(AI for Kids)课程,面向中学生设计AI4S(AI for Students)课程以及“O级”(O-Level)计算机选修课程。课程内容从科普知识、激发兴趣逐渐深入到帮助学生学习程序编码、发展计算思维和编程技能。在高等教育阶段,学校以专业课程为依托,致力于造就人工智能专业人才。高等教育是增强人才储备力量的核心场所,新加坡通过开设人工智能文凭课程以及学士学位课程培养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如淡马锡理工学院开设的应用人工智能文凭课程、南洋理工大学开设的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学士学位课程,以及南洋理工大学和南洋商学院共同开设的会计与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双学位课程等。高等教育课程注重以解决现实问题为导向,培养综合性的人工智能应用型人才。另一方面,高校积极开展人工智能教与学的研究。如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家教育学院推出“人工智能@国家教育学院”计划(AI@NIE Initiative),旨在改变人工智能的教学与学习,并推进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内的创新和伦理应用研究。具体而言,一是对教育中的人工智能战略制定详细规划,在教学、研究等领域创建促进结构和生态系统,以确保人工智能目标的可行性和长期可持续性,这一举措为新加坡教育工作者策划了相关课程,以促进其创新思维和实践技能发展,帮助教育工作者做好人工智能教学准备;二是尽力开发、测试和部署可行的人工智能产品,以完善教师的教学实践,解决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三)产业职能:提供实践平台和驱动力提升人才质量

若要充分实现人工智能技术为产业带来的变革性价值,产业必须发展部署人工智能解决方案的组织能力,而这不仅需要投资于数字基础设施,更需要招募专业技术人员,培育创新文化。凭借专业人才之力促进自身创新力和竞争力的提升,已逐渐成为现代产业的战略选择。在此背景下,产业参与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活动的必要性日益显现。一方面,产业提供人才培养的驱动力。人才培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产业能够准确发放劳动力市场对未来人工智能人才的需求信号,引导人才发展方向。在新加坡,随着初创产业陆续出现,自动化和数字化程度迅速提高,越来越多的公司想要通过人工智能提高生产力,因此迫切需求人工智能专业人才。然而实际上人工智能人才不足以满足不断增长的科技领域需求,根据Grit发布的《新加坡薪资报告及市场展望2022/2023》(Singapore Salary Report & Market Outlook 2022/2023),高达52%的雇主希望能找到具备人工智能或机器学习技能的员工。另一方面,企业配备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和设施,同时拥有熟练的人工智能技术人员,可以为人才培养提供实践平台和技术指导。高校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原因在于实践场地的缺乏,导致学生空有理论而欠缺应用能力。产业通过提供实践平台,给予学生在实际人工智能项目中磨炼技能的机会,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产业与新加坡高校开展合作,为追求人工智能学士学位或文凭的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使其沉浸于产业文化,在现实环境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获取行业知识并积累工作经验,帮助学生在毕业后顺利过渡到职业生涯。


四、新加坡人工智能教育战略中三螺旋主体的协同分析

除各自职能定位之外,三螺旋结构更为强调三大主体之间的互动协作关系。在新加坡人工智能教育战略实施过程中,政府、学校和产业之间良性互动、优势资源互补,共同助力于人工智能教育战略实施的全过程。

(一)政府与学校的协同

政府是使学校人才培养朝向国家战略规划的主要引导者,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除制定目标和资金支持之外,新加坡政府还积极推出各种人工智能相关项目或活动,与学校展开合作以丰富学生的实践和经验,主要包含以下几部分。第一,由新加坡信息通信媒体发展局(Infocomm Media Development Authority,IMDA)发起的Code@SG倡议,旨在将计算思维能力发展为新加坡的国民能力。该倡议由两部分组成,一是面向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推出“编码乐”增益项目(Code For Fun Enrichment Programme),让中小学生通过编程活动接触到计算机概念和内容,发展其在解决问题和逻辑思维方面的计算思维能力。二是面向中小学和初级学院的信息通信媒体俱乐部项目(The Info-communications Media Clubs Programme),通过丰富的课外活动体验,加深学生对新兴技术的学习并获得行业经验。在人工智能领域方面,学生将学习并应用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等相关概念,同时讨论与人工智能相关的伦理和隐私问题。第二,新加坡信息通信媒体发展局于2015年启动PlayMaker计划,向学前教育机构提供一套基于技术支持的玩具,用于幼儿进行技术探索,帮助儿童在早期阶段接触到基础的技术和工程相关概念。为解决教师技术经验的缺乏等问题,新加坡信息通信媒体发展局还组织教师研讨会和讲习班,帮助教师体验科技玩具的使用过程;与教师培训学院开展合作,使学前教师与教师培训师、技术专家一起制定科技玩具在学前课堂的使用方法,有效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第三,举办一年一度的“黑客马拉松”活动(AISG Student Hackathon)。该活动汇集新加坡学校的全日制学生,提出人工智能的创新用途,解决学生们所发现的现实世界问题。该活动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和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所需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增加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最终获胜的队伍获得政府所提供的奖金。

(二)学校与产业的协同

新加坡学校与产业关系紧密,在实践培训、共建平台等方面展开合作,从理论与实践两个角度共同助力人工智能人才的培养。首先是传统高等教育领域内的校企合作,新加坡人工智能学位课程对学生的校外实习做出强制性规定,学生必须参与某一企业的实习,具体实习时长视学校安排和具体专业而定。如新加坡理工学院开设的应用人工智能荣誉理学士课程就包含“整合工作研究项目”(Integrated Work Study Programme,IWSP),学生需要在一家公司参与为期八个月的工作实习,以发展专业技能,获得行业知识。其次是学校与企业搭建集教育、培训与研究为一体的联合培养平台,开发专门的人工智能培训项目。如新加坡技术教育学院(The Institute of Technical Education,ITE)与全球技术公司英伟达(NVIDIA)联合开发了人工智能劳动力准备项目(Artificial Intelligence Workforce Readiness Programme),以加强技术教育学院学生的人工智能培训。学生将与工程、物流、零售和制造等领域的企业进行合作,获取实施人工智能系统的行业经验。此外,还将在技术教育学院建立首个承载英伟达公司超级计算平台AiTE的人工智能培训设施,使学生面向真实环境的AI项目,与公司合作开发满足商业需求的人工智能解决方案。在校企协同培养之下,学生有机会将所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在合作开发人工智能解决方案的同时提升问题解决能力。对学校而言,校企间建立合作可以帮助学校走进产业界,及时了解人工智能技术的最新发展情况,从而完善教学计划,培养更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对产业而言,通过参与人才培养体系,使得学生与需求岗位的适配度提高,有效降低了产业的人力资源成本。

(三)政府与产业的协同

提升人工智能治理能力、对社会在职人士的技能培训以及为人工智能研究生提供行业培训是政府和产业协作的共同关注点。首先,为提升人工智能治理能力,新加坡智慧国家与数字政府小组(Singapore’s Smart Nation and Digital Government Group,SNDGG)和全球技术公司谷歌云建立了人工智能领域内的首次公私合作伙伴关系,谷歌云将对新加坡政府在关键领域塑造人工智能治理和伦理的做法进行支持,如参与新加坡人工智能伦理使用咨询委员会(Advisory Council of the Ethical Use of AI)、对人工智能治理框架以及组织实施和自我评估指南的制定参与等。其次,在针对社会在职人士的人工智能技能培训方面,政府与企业开展多维度合作,专注于通过项目开展和人才培养加速行业企业对人工智能技术的采用。如政府与谷歌云合作开发的面向公共部门人员的培训资源和认证计划,目的是提升公共部门的人工智能能力,弥合人工智能人才差距。2016年政府、行业和全国工会共同推出技术技能加速器计划(TechSkills Accelerator,TeSA),旨在通过促进个人的再培训或技能提升来满足行业需求,为新加坡数字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培养熟练的信息通信技术在职专业人士。自2016年实施以来,该计划帮助超过1万名新加坡成年人获得新的技术技能,从事包括人工智能在内的技术工作。此外,新加坡还设立特许人工智能工程师(Chartere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Engineer,CAIE)资格认证项目,对具有构建人工智能解决方案技术并能将其投入生产的个人进行相应等级的资格认证,该项目设有人工智能助理工程师、一级特许人工智能工程师以及二级特许人工智能工程师三个等级,为人工智能从业者指明了职业发展方向,有助于促进其不断地自我提升与学习。再者,为人工智能研究生提供行业培训。新加坡政府目前已与阿里巴巴、英伟达和商汤科技等全球科技公司建立合作关系,为研究生提供行业相关培训,从而为其在行业中担任研发职位做好充分准备,未来新加坡将继续探索,以期培养更多具备行业经验的人工智能博士。

(四)政府、学校和产业三者协同

在人工智能教育战略实施方面,政府、学校和产业互动协作,优势互补,通过组建人工智能协会、开展项目合作、举办比赛和活动等方式,全面系统地推进人工智能教育战略实施,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率。首先,组建人工智能专业人士协会(AI Professionals Association,AIP),该协会由政府官员、公司专家和大学教授等组成,旨在推动建立由人工智能工程师、技术人员和从业人员组成的社区,通过共同学习和合作并积极利用人工智能的经济和科学潜力来改善人类生活;同时为充满激情的个人提供资源,在提升自身的人工智能能力的同时为社会和组织作出贡献。其次,合作开展技能提升项目。一类主要面向学生,如由新加坡政府、产业和学校合作推出的人工智能学生推广项目(AI Student Outreach Programme),旨在促进中学、初级学院和技术教育学院等学生的人工智能素养,该计划共设有3个级别,每个完成阶段都会为学生提供相应的行业认可证书,完成3级学习的高校学生会被授予谷歌机器学习工程师职业证书,并有机会与人工智能工程师一起带薪实习;另一类主要面向大学毕业生,如人工智能学徒计划(AI Apprenticeship Programme),该计划的培训讲师主要来自高校和企业,培训内容包括2个月的深度技能训练和7个月的在职实践,其中在职实践主要基于新加坡设立的100个指向社会或商业现实问题的人工智能工业项目。其本质是使学生通过在现实项目中工作并解决实际问题来积累经验,最终成为专业的人工智能工程师。最后,合作举办技能比赛,让学生在参赛过程中磨炼技能,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如由新加坡科学中心、加德士(Caltex)公司和学校联合举办的“为你的学校加油”(Fuel Your School – Tech Jam)项目,为学生搭建探索人工智能领域的平台。2018年该项目举办技术性升级改造比赛,参与者应用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技能将电子废物变成机器人;2019年,比赛以“将人工智能融入生活方式”为主题,让参与者使用人工智能解决日常问题。此外政府还为学生组织年度编程比赛CodeXtreme,得到大学、新加坡科学中心等机构以及技术行业合作伙伴的积极支持。


五、新加坡人工智能教育战略对我国的启示

人工智能是未来技术变革和产业持续升级的关键驱动力,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在国家有关政策的大力支持之下,我国近些年人工智能发展取得很大进步,但人工智能领域内的专业人才基础比较薄弱,新加坡人工智能教育战略为我国进一步推进人工智能教育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一)加强顶层设计:推动多主体协作的开展

为培养人工智能领域顶尖人才,以此增强综合国力,政府素来是协同育人机制中意愿最高的主体,且人工智能人才的培养涉及多个主体的参与,必然离不开政府的宏观指导和规划。鉴于政府在制度建设中的权威性和引导性,应充分利用其主导能力,发挥其引导和纽带作用,以此推动多主体协作的开展。在新加坡,为了推动人工智能教育战略的实施,政府致力于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多元主体的合作与交流。我国人工智能发展尚处于初期阶段,人才培养体系尚未完善。实际上人工智能教育实施主要依靠政府部门,行业企业等社会组织的参与程度较低,与学校的协同作用不明显,导致产业所拥有的先进技术和设施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因此客观上要求政府加强顶层设计,积极营造有利于人工智能教育发展的政策和制度环境,并对人工智能教育的未来发展进行全面系统的规划。同时充分调动各主体的积极性,鼓励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等积极参与人工智能教育的发展,以形成学校、产业和政府等多主体共同参与的教育格局,共同助力于人工智能人才的培养。一是完善政策环境。我国虽然出台了有关人工智能教育的系列规划,如《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等,但相关政策法规还不完善,缺乏进一步的政策细化和监管,政府应继续出台相应的政策制度和法律法规,进一步明确政府、产业和学校等各主体的权利和职责,消除产业和学校对于协作方面的担忧和障碍,为三大主体的协同交流创造便利条件。二是搭建协作平台。如设立人工智能专项基金或创建人工智能专项计划,在资金投入和资源调配方面给予大力支持。要达到协同育人的最佳效果,政府需要尽量满足各方的利益需求,使得各方利益获取最大化,以利益驱动各方积极参与。此外,政府还应积极传播多主体协同育人的理念,大力宣传多主体协作成果,举办互动交流会等,促进各方对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了解,以激发参与兴趣。

(二)构建协同机制:提高多主体协作的稳定性

若多主体协作只是短暂、功利的形式主义,便无法形成长久稳定的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机制。在我国,多主体之间的协作交流尚不深入,如企业参与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热情不足,校企融合不深入,缺乏长期稳定的合作;人工智能相关信息平台和资源数量较为缺乏,多元主体之间互动交流频率不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缺乏协调三大主体合作交流的协同机制。政府、学校和产业这三大主体协作的紧密性和稳定性与他们之间的联系程度高度相关,通过建立合作委员会或者设立相关合作管理机构来提高三者的联系程度是一种有效手段。委员会或机构成员应由来自政府、产业和学校的相关人员组成,就有关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机制和方式等方面的安排进行交流,如定期开会沟通、进行信息交换、解决培养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从而消除协作障碍,构建稳定有效的协同机制。在协同关系的构建下,三大主体同等重要,不存在优先等级,任何一方的需求都需要予以积极关注。合作委员会或相关机构的设立为三方信息交换和资源协同搭建了有效平台。一方面,有利于三方信息交换和信息共享。如机构内部及时反映人工智能企业发展动态以及学校需求,为下一步协作提供发展方向;为高校提供产业发展需求信息,使其设置相适应的教学课程,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向。另一方面,有助于实现资源协同。如委员会或相关机构可积极安排企业进入中小学,举办趣味活动,普及人工智能相关知识,分享人工智能最新进展,或者邀请企业优秀人才为中小学教师赋能,定期进行人工智能相关知识培训。针对目前我国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缺乏统一课程标准、教学方式单一等问题,委员会可号召各方成员成立专门工作组,制定向学生教授人工智能的指导方针和课程体系。

(三)建立评价机制:增强多主体协作的长效性

对多元主体协同育人过程进行监控和反馈,并对协同成效进行评价是使政府、学校和产业三大主体协作互动得以长效稳定的关键。建立评价和反馈机制,一方面有助于政府、学校和产业三方及时沟通与交流,反馈在协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提出修改建议,实时解决问题。反馈机制的创建,也有利于及时消除彼此之间的误解,从而创建良好的互动关系,保持多方协作的长效性。另一方面,对协作成效进行评价,有助于判断三大主体协作的某些活动或举措是否得当,是否偏离培养人工智能人才的核心目标,从而及时调控方向,逐步提升协作水平和质量。为更好地实施人工智能教育战略,提升人工智能人才培养能力,我国应积极推动评价反馈体系的建设,增强政府、学校和产业多主体协作的长效性。为此,要设计恰当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并确保评价目标与教育战略的开展以及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方向相一致。如对政府出台的政策法规是否有利于多主体协作、校企合作举办的活动是否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等方面进行评价。评价反馈也要更有针对性,能满足多元主体的评价需求,进而提高评价的效用,优化协同育人模式,提升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效率和质量。在评价主体方面,可以鼓励各方勇于进行自我评价,审视自身与其他主体的协作态势,并不断进行自我完善;也可采取三方互相评价的方式,政府、学校和产业之间对教育实施战略过程进行全方位和多角度的评析。此外,评价指标的构建要摒弃短视思维,不应只关注眼前的局部利益,要注重人才培养的长期性,在国家战略布局的宏观规划下,循序渐进地助力构筑我国人工智能人才高地。

面向新加坡人工智能教育战略,本研究基于三螺旋理论视角,分析了新加坡政府、学校和产业三大主体之间的协作互动关系以及协同育人机制,为我国提供一定的借鉴。未来全球即将迈进智能时代,人类的生产、生活等方式都将发生改变,为此,我国应加快推进人工智能教育的实施步伐,注重构建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在人工智能教育战略实施过程中,重视政府、学校和产业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引导三大主体在最大程度发挥自身作用的同时协作互动,共同推进人工智能教育的发展,以培养具备正确技术使用观的人工智能创新人才,加快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科技强国的进程。

(公众号排版限制,参考文献请见纸刊。)


● 引用本文

王建梁,刘天雨.三螺旋理论视角下新加坡人工智能教育战略研究[J].比较教育学报,2023(3):111-122.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比较教育学报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